刘西滨
(浙江省地质资料档案馆)
摘要 本文结合浙江省实际,介绍浙江省地质资料档案馆在地质资料服务工作的上相关做法,即结合地方发展需求,以做好重点工程和公益性地质工作以及社会化服务为核心,结合“双保工程”、浙江海洋经济区开发、省“751找矿突破工程”等重大项目,在自主开发钻孔基本信息清理查询系统和启动重要地质资料矢量化脱密来扩大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方面动脑筋,做好服务,并简述了存在的问题及设想。
关键词 地质资料 服务
如何结合地方发展需求,做好地质资料服务始终是广大地质资料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结合浙江实际,浅谈如何做好地质资料服务。
1 开拓思路,进行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工作
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如何把握工作切入点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浙江省根据自身特点,努力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工作。
1.1 为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提供地质资料专题集群
为配合浙江省第一个“国家规划建设区域”——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工作,档案馆主动开展地质资料服务工作。通过对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有关馆藏地质资料进行梳理和提取,将各类地质资料进行集群,编制了《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核心区)成果地质资料简介》,并制作示范区核心区地质资料服务专题图《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核心区)地质资料分布检索示意图》,形成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地质资料服务工作汇编材料。主动派专人把材料赠送到水利、交通、渔业等各相关部门,提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
1.2 为本省地质找矿突破提供找矿地质资料专题服务
根据浙江省政府批准实施的地质找矿突破“751”工程,档案馆专门编制集群了与7个重点勘查区和5个老矿山工作相对应的基础地质和矿产地质资料包及检索图件,为浙江省找矿突破提供专门化地质资料服务。
1.3 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提供基础地质资料服务
2009~2013年,本馆通过上门服务、开辟“绿色通道”等,改变服务方式,做到按需求提供服务,已为695项重点工程提供5914人次服务,有多个项目是多次提供服务,最多达15次。
1.4 为公益性地质工作做好地质资料服务
除了做好专题和重点工程服务外,档案馆还积极为公益性地质工作做好集中、突击、全程和无偿服务,如在开展的“浙江省矿产资源储量核查”和“浙江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中,从2008年到2013年期间,在前期工作和二次收集、补充收集几个集中时间段内,先后分别无偿提供大量的资料服务,其中为浙江省矿产资源储量核查项目集中提供资料利用服务43次,达1039人次、2086份次、20984件次;为浙江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先后集中提供资料利用服务38次,计865人次、1735份次、17283件次。
为做好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档案馆对编制好的重要地质报告检索图每年进行更新,用及时、直观的手段为用户提供便捷服务。
1.5 开发基础地质资料集成产品,构建服务新模式
档案馆高度重视馆藏成果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工作,不断加大人力、物力投入,进行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通过近10年的努力,完成馆藏成果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工作,实现了全部馆藏数字化。
为了更好地服务基层单位和用户,利用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成果,档案馆专门制作了一批基础地质资料光盘,将重要的区调资料集群成产品,经加密处理后提供给基层地勘单位资料部门为本单位服务。
目前,档案馆数字化地质资料的利用率占整个利用的85%以上,已成为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的主要载体,发挥的作用逐年加大。
2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服务能力
2.1 开发钻孔清理数据查询系统,实现阅览室内网数据查询和扫描图件浏览
档案馆根据国土资源部的统一部署,完成了全省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清查工作和数据库建库工作。为了使钻孔清查的工作成果能及时提供查询服务,2013年档案馆在电子阅览室系统中自主开发了钻孔清查数据查询模块,所有清查的23588个钻孔基本信息已进入系统,并完成钻孔柱状图等主要扫描图件的挂接试验,具有数据查询和图件浏览功能,可为利用人提供全省钻孔基本信息数据查询服务。
2.2 开展重要地质资料矢量化脱密
为了探索涉密地质资料的利用途径,档案馆从2011年开始,与省测绘部门开展合作,对已完成图文数字化的涉密地质资料进行重要地质资料矢量化脱密试验。通过测绘部门对档案馆提供的扫描图件进行地质要素抽取与公开地形套合试验,其中大部分比例尺的图件能够套合并抽取地质要素图层,进行涉密地质资料矢量化,达到用矢量化手段进行脱密的目的,试验基本获得成功,并取得成果。将涉密地质资料经脱密形成公共产品服务社会已成为可能。通过可行性研究和专家论证,2012年底,省国土资源厅已正式下达重要地质资料矢量化脱密项目任务,目前,已着手进行系统开发、标准库建设、人员培训、规范制定等工作,之后将全面推开地质资料矢量化脱密工作。
3 借时借力做好服务
档案馆积极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部署的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共享服务平台和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认真做好“两个平台”、“一个系统”建设和重要钻孔数据库试点工作,借时借力,促进地质资料现代化管理服务体系格局初步形成。
3.1 推进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共享服务平台建设
档案馆积极推进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在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组织的阶段性验收中,浙江省地质资料档案馆是“省级示范点”唯一演示的分节点系统,收到了良好效果。
档案馆目前已完成8587档馆藏成果地质资料目录和2369档非涉密地质资料的导入,合计在线电子文件22798件。省厅门户网站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栏目已与共享平台实现链接,可通过外网对用户提供平台服务。
浙江省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共享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已于2013年3月通过部信息中心的验收,获得优秀等级。
3.2 开展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建设
档案馆为监管平台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为开展监管平台工作配备了专用计算机,安排专人工作,全力从各方面保障监管平台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3.3 建设地质资料管理服务信息系统
档案馆对已建成的电子阅览室(2002年),进行升级改造,重新开发了“浙江省地质资料管理系统”,所有电子版的馆藏成果地质资料利用全部通过系统实现服务,各类用户普遍比较满意。
4 存在的问题及设想
4.1 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发展,本省地质资料信息尚不能完全满足用户的需求,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下面仅举几个方面问题:
4.1.1 不重视地质资料工作现象仍有存在
有些从事地质工作的单位和工作人员对地质资料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存在重项目轻汇交,没有把汇交工作当作地质工作的一部分来抓,尤其是对原始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的法律法规意识有待加强。地质资料管理工作还未深入到地质工作的各环节之中。
4.1.2 原始地质资料管理不够到位
部分单位在地质工作中对原始地质资料收集、积累工作不够重视,导致项目结束后原始地质资料的整理、立卷归档不及时,由于原始地质资料的齐全完整性而影响汇交情况时有发生。
4.1.3 基层单位资料工作人才队伍需要加强
目前有些基层地勘单位的资料管理人员总体业务水平不是很高,对提高本单位汇交质量的业务指导影响力有限,项目单位从事汇交工作的人员对地质资料汇交工作的规范、制度和要求不了解,或多或少地影响地质资料汇交质量的提高,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地质成果的质量。
4.1.4 基层馆藏机构基础条件不理想
有些基层资料藏机构基础条件还不理想,人员变动大,信息化建设程度低,资料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基础保障体系有待加强。资料工作受人员编制、待遇、素质等条件的限制,难以深入开展地质资料的综合研究。
4.2 设想
4.2.1 继续完善地质资料服务相关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
要突破地质资料管理工作仅局限于资料管理部门的观念,在组织体系、制度体系上实现地质资料管理上的突破,使资料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贯穿项目展开和管理的各环节之中,促进地质资料汇交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以期较大幅度地提升地质资料管理水平。
4.2.2 提高人员素质,开展培训指导,加强汇交监管
随着国土资源部对地质资料工作的力度加大,提高地勘单位地质资料工作人员和项目有关人员的汇交工作业务素质至关重要,因此要加强对基层相关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依托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定期开展对地勘单位基层项目工作人员的地质资料汇交培训,规范汇交的地质资料,用建立储备地质资料汇交的人才队伍来较大幅度地提高汇交质量。依托汇交监管平台,做好对全省地质资料的接收、验收工作,通过对原始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的汇交管理,提升省国土资源厅地质资料管理部门和省级馆藏机构对地质资料工作的监督管理及业务指导的功能,加强地质项目的地质资料汇交监管。
4.2.3 稳定基层单位地质资料工作队伍,加强信息化建设力度
要稳定地质资料工作队伍,充分认识到地质资料工作是一项有一定技术要求、需要进行技术积累的工作,工作人员需要有一定地质素养和信息化工作能力。因此,要保持地质资料工作人员队伍基本稳定,而且各单位要加强对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地质资料作为地质成果的最终表现形式的功效,更好地服务地质工作。
5 结语
我们只是对结合地方发展需求,如何做好地质资料服务工作进行了初步尝试,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地质资料服务工作只有开始,永远在路上,尚需我们不断改进和努力,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