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脱去的外套在生物学上称为蜕变。
原因是昆虫的幼虫在生长过程中体形会逐渐变大,它们表面的外骨骼和皮肤就会被逐渐变大的躯体胀破。慢慢地,幼虫的"外套"开始脱落,新生一层更大、更坚硬的表皮。幼虫经历多次蜕变,才能成长为成虫。
O(∩_∩)O~
大多数的昆虫体表有外骨骼,起到保护、支撑和防止体内水分的散失,外骨骼不能随着身体的长大而变大,当昆虫逐渐长大时,外骨骼就会限制昆虫的生长,因为昆虫在生长过程中脱去外骨骼的现象就是蜕皮现象,该现象对于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来说只发生在幼虫期.而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不具外骨骼,没有进行蜕皮的现象.
昆虫幼虫期有脱皮现象,昆虫脱去的外套在生物学上称为“蜕”。
昆虫的蜕皮是生长的需要,因为昆虫的表皮(外骨骼)是由蜡质层和几丁质层组成的。蜡质层位于表层的最外层,可以防止水分的蒸发。
几丁质是复杂的含氮多糖类,它是外骨骼的主要成分。在几丁质层的下面是分泌外骨骼的表皮细胞。
表皮细胞分泌的外骨骼一经硬化后,就不能继续扩大,从而使昆虫生长受到限制。因此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出现蜕皮现象。
蜕皮时,表皮细胞分泌一种酶,将几丁质溶解,同时蜡质层破裂,昆虫的幼体就可以从外骨骼中钻出来,并且由表皮细胞重新分泌外骨骼。当新的外骨骼还未完全硬化之前,昆虫身体可以增大。外骨骼的硬化是因为蛋白质的变性的原因。所以,正在发育而迅速生长的昆虫幼体蜕皮次数较多。当昆虫发育到不再继续长大时,蜕皮也就停止。完全变态的昆虫最后一次蜕皮以后,蜕皮激素分泌正常,保幼激素分泌减少,进入蛹期。(摘自360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