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存在时间不同
进士科是科举考试科目之一。始设于隋炀帝大业中。唐代,与明经、明法诸科并列,为常科。试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策通四、帖过四以上为乙第。高宗时加试杂文,后益重诗赋。宋代熙宁年间废明经诸科,存进士科,以经义论策取士。
明经,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龚遂、翟方进等皆以明经入仕。明经由郡国或公卿推举,被举出后须通过射策以确定等第而得官。
2、考察内容不同
明经与进士二科为唐朝科举的基本科目,唐代的“明经”科试帖经,以通经比例决定等第。明经又分为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三礼、三传等,考试之法,先贴文,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
宋代以前,进士只需要通过在尚书省举行的“省试”。宋代以后其他科目多仅存空名,进士科遂成为科举制度中的惟一科目。进士一律要经过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一关覆核和决定名次。
3、地位不同
科举以进士科为主,考试诗赋,以声病对偶定优劣,完全着眼于文字形式方面。
秦朝就有此科,到汉代地位开始突出。 所谓“经”,原指先秦经典,自从汉武帝尊崇儒学,“经”就专指儒家经典了。 其实,察举各科都有经学内容,被举者也要熟习经学;把“明经”特立为一科,说明经学在汉代政治上地位之重要。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明经
百度百科-进士科
明经科主要考儒家经典,考试是先帖文,然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而进士科主要考试诗赋和政论,没有一定的才华,靠死记硬背是没有用的,因此难度更大。当时曾有一句话叫做“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也能表明进士和明经的地位。虽如此,但不要以为明经就很好考,参加科举的学子们大多数尽其一生还是无法获得功名的。
隋朝于605年首开进士科,被视为科举的开始。隋、唐时,“进士科”只是科举各科中的其一,考的是诗赋和策论。贞观十八年,对录取名额开始有过规定:"明经进士,自今以后,每年考试所收人,明经不得过一百人,进士不得过二十人,如无其人,不必要满此数。"(《册府元龟·贡举部·条例二》)
唐朝科举的试卷没有糊名制度,录取与否不完全根据卷面的成绩,考生平时的声望、家庭的政治地位和各方面的推荐都起作用。也由于这点,导致腐败大量产生,进士科基本都被高门大族所垄断。大中十四年(公元860年),礼部侍郎裴坦主考,进士科考生一千余人,有三十人及第,其中"皆衣冠士子,是岁:郑义则,故户部尚书瀚之孙;裴弘,故相休之子;魏当,故相魏扶之子;令狐湻,故相令狐綯之子。余不能遍举,皆以门阀取之。惟陈河一人孤平,负艺第于榜末。"(《册府元龟·贡举部·谬滥》)大名鼎鼎的狄杰仁也仅是考的明经科,若没有武后的重视,他也不会当宰相,书写下一段传奇了。
明经科主要考儒家经典,考试是先帖文,然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而进士科主要考试诗赋和政论,没有一定的才华,靠死记硬背是没有用的,因此难度更大。当时曾有一句话叫做“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也能表明进士和明经的地位。虽如此,但不要以为明经就很好考,参加科举的学子们大多数尽其一生还是无法获得功名的。
明经科主要考儒家经典,靠死记硬背,而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和策论,没有一定的才华是考不上的。所以有一句话是“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
明经科主要考试儒家经典,考试是先帖文,然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科主要考试诗赋和政论,难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