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Ross(1986)统计,至少有97个欧洲品种具有野生种或原始栽培种血缘。Pavek和Corsini(2001)指出,到20世纪80年代,77%的欧洲和少数北美品种具有落果薯(S.demissum)的晚疫病和安第斯种孢囊线虫抗性基因。Love(1999)分析了44个美国主栽品种的家谱,发现具有野生近缘种血缘的品种有34个。
病虫害抗性的利用
S.dimessun的晚疫病抗性基因已被转育到世界上50%的栽培品种中,S.chacoense、S.stoloniferum和S.vernei 等3个野生种的抗病基因都已转入四倍体品种中,利用S.stoloniferum已育成20余个既抗晚疫病又高抗PVA和PVY的品种(Colon等,1995)。S.etuberosum的抗性材料与普通四倍体杂交,已得到高抗PVY和PLRV的杂种后代,以及兼抗PLRV、PVY和绿色桃蚜的回交后代基因型(Novy等,1999、2002)。异源四倍体野生种S.acaule对PVX的免疫基因和S.commersonii对PVX的极端抗性基因,经与S.tuberosum杂交和多代的回交或细胞融合已转育到四倍体品种中(Parrella等,1999)。CIP也在S.acaule中筛选了高抗PLRV的无性系。利用S.demissum的PLRV抗性在欧洲国家已育成阿奎拉(Aquila)、卡皮拉(Capella)、燕子(Schwalbe)和阿普它(Apta)等抗侵染品种。目前CIP、欧美和我国正在利用育成的病毒病抗性亲本,试图育成抗PVX、PVY和PLRV三种病毒的四倍体栽培品种。
CIP在19世纪70年代收集和鉴定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Sequeira等选育的具有富利亚(S.phureja)青枯病抗性和落果薯(S.demissum)晚疫病抗性的材料即BR系列和MS系列抗病品种和无性系,并应用多种育种方法将抗性基因转育到四倍体栽培品种,在中国、非洲、南美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