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有和子贡都是孔子的弟子,他们与老师的对话是发生在怎样的背景之下呢?
众所周知,孔子当时周游列国,广播仁义思想。然后各国君主都不惧怕孔子威名,怕他功高盖主,指不定何时把王位抢了去,这种嫉贤妒能的做法古已有之,于今尤烈啊!独独在孔子游到卫国时,受到的待遇与其它国家迥异。卫灵公、南子(卫国的美女)和大臣们对孔子给予极高的礼遇,全然不信孔子有抢占山头的野心。当时大家都不知道孔子的真实想法,很多人怀疑他真有篡党夺权的念头。于是乎,谣言四起,波及孔门弟子。冉有问子贡,老师是不是真有此念头啊?子贡说,不清楚,我得去问问。子贡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之一,有外交家的才能,语言艺术的运用达到极致。他旁敲侧击避重就轻,搬出了古时的伯夷叔齐。他问,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孔子答:古时贤人啊。又问:他们两人为了信守道德,逃到首阳山宁愿饿死也不当国君,老师,你说他们后悔吗?埋怨吗?孔子答:他们为了追求仁这一最高志向,饿死不足惜,又有什么后悔有什么埋怨的呢?话到这里,一切都尽在不言中了,所谓点到为止,再多问就显得没水平了。子贡就是子贡,听话三话,已完全了然老师的内心十分了。出来马上告诉冉有,放心吧,我们的老师不是那样的人。
孔子为学,立意高远,又岂是某个王位能打发的?!
学而优则仕,那是说别人,与孔子无涉。
原文: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为也。”
白话:冉有说:“老师赞成卫君吗?”子贡说:“好吧,我去问问老师。”
子贡进到孔子屋里,问道:“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他们是古代的贤人。”子贡说:“他们二人都不肯做孤竹国的国君,互相推让,结果都跑到国外去了。是不是后来又后悔了呢?”孔子说:“他们追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德,又怨悔什么呢?”
子贡出来告诉冉有:“老师不赞成卫君。”
冉有问子贡:老师是想取代卫国国君吗?子贡说:哦.我去问问.到孔夫子的房间对他说:伯夷,叔齐是那种人? 孔子说:他们是古代的圣贤之人.子贡说:他们宁可饿死不当国君,后悔吗?孔子说:他们为了仁义而成为仁义之人,有怎会后悔呢?子路就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不想当卫国君主。
冉有问子贡,老师是不是真有篡权当卫王的想法啊?子贡说,不清楚,我得去问问。他旁敲侧击避重就轻,搬出了古时的伯夷叔齐想了解孔子的想法。他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孔子答:古时贤人啊。又问:他们两人为了信守道德,逃到首阳山宁愿饿死也不当国君,老师,你说他们后悔吗?埋怨吗?孔子答:他们为了追求仁这一最高志向,饿死不足惜,又有什么后悔有什么埋怨的呢?话到这里,一切都尽在不言中了,所谓点到为止,再多问就显得没水平了。子贡就是子贡,听话三话,已完全了然老师的内心十分了。出来马上告诉冉有,放心吧,我们的老师不是那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