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柏林爱乐乐团中的一个定音鼓演奏家

2025-04-19 04:15:40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应该是Rainer Seegers,留个小胡子。楼上的介绍还有更详细的原文在这里:

—— 雷纳·西盖斯

人们常把定音鼓演奏家比喻为乐队中的副指挥,这其中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能在乐队里与指挥相对站立而视,并舞动双臂挥洒激情,创造出极大声势的,唯有定音鼓演奏员。

在交响乐团中担当定音鼓首席的确需要一股豪气,尤其是在柏林爱乐乐团这样一支被世人看作是独一无二的著名交响乐团中。而能连续二十年稳坐该团定音鼓首席,那该是多么令人羡慕的经历啊。参加世界各地每一次重大的音乐盛事、登上世界所有著名音乐殿堂的舞台、演绎从古至今众名家的管弦乐曲、与一切一流指挥对视伫立,这是所有乐队演奏家都无法比拟的,而雷纳·西盖斯——这位伟大的定音鼓演奏家做到了。从卡拉扬到阿巴多,再到西蒙·拉特尔,柏林爱乐乐团经历了三位巨人的时代,而他们面对的都是雷纳·西盖斯——一位双手擎住鼓槌,把握乐队力度、节奏与和声基础的著名定音鼓演奏家。

翻看近年来出版的音乐影碟,人们会很容易地结识雷纳·西盖斯,许多柏林爱乐乐团的录音和演出都有他的风采。观看他的演奏不仅能满足人们对音乐欣赏的需求,而且也能得到视觉上的满足,因为自信与潇洒永远都伴随着他。

2002年9月8日的夜晚,雷纳·西盖斯的身影出现在“北京打击乐之夜”的舞台上,他当晚演奏的两首乐曲(巴托克的《双钢琴和打击乐奏鸣曲》和威廉姆斯为定音鼓独奏创作的《艺术家奏鸣曲》)从形式到内容都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雷纳·西盖斯与匈牙利女钢琴家谢尔文斯基(Valeria Scervansky)、英国钢琴家卡瓦耶(Ronald Cavaye)和我国中央音乐学院青年打击乐教师刘刚共同演绎的巴托克最鼎盛时期的作品(它与《为弦乐器、打击乐器和钢片琴写的音乐》并称双璧)使这场音乐会从一开始就极大限度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巴托克于1937年创作的室内乐作品《双钢琴和打击乐奏鸣曲》,是一部开历史先河的作品,因为在此之前很难找到在一部作品中出现九种打击乐器的室内乐作品。此外,在这部乐曲中,巴托克也给钢琴注入了打击乐的倾向,并把打击乐器自然而然地写成了占比重较大的乐器。有人认为这部作品是纯音乐性作品中活用打击乐的极限之作。

乐曲从雷纳·西盖斯精准细致而低沉的滚奏开始,仿佛一下子就赋予了现场一种强烈的紧张气氛,令每一位在场的听者都要调整自己的呼吸,以适应乐曲的乐思。当乐曲逐渐展开,铙钹进入后静寂才被打破,随之而来的是复杂而富于变化的节奏,或轻柔或强烈的力度不时交错。由力度所产生的音色差异在西盖斯的演奏中也随处可见,定音鼓提供的和声低音总是准确无误,使担当旋律演奏的木琴、钢琴能自由流畅地演奏,而小鼓和大鼓的敲打则强调出乐曲渐进高潮。雷纳·西盖斯与刘刚驾御着九种不同的打击乐器,并加以钢琴酣畅地演奏,演示出打击乐音色与色彩的斑斓。

巴托克音乐中那与生俱来的民族音乐特性以及乐曲自身具备的强烈的节奏感,在西盖斯的演奏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就连渐强渐弱这样简单的演奏法,在西盖斯的处理中也似乎变成了一种具有魔幻的东西,人们会随之或激昂或压抑。听众情绪上的波动与起伏正是音乐家表现音乐所最难求的,因为音乐家希望通过自己的演奏震撼听众的心灵。西盖斯做到了,而他做到这一切并没有用很难、很高深的东西来表现,这就更让人钦佩了。简单一击,一个音色上的小变化,都仿佛带来一种新的色彩,使一个原本朴实的舞台充满五光十色的光环。这就是雷纳·西盖斯的朴实演奏观。

在接下来演奏的威廉姆斯为定音鼓独奏而创作的《艺术家奏鸣曲》中,西盖斯则是以其超人的艺术才气感染了每一位在场的乐迷。不断变化的音高与流畅的旋律都是由四只定音鼓所完成的,这是一个令人难以想象的演奏。其实,过去我也曾听过这样的演奏,二者的区别就在于过去听定音鼓独奏时或多或少都会发现在快速的调音过程中出现不谐和的音。今天人们不必担心,只要静静地去欣赏音乐就可以了,因为演奏的精确与音乐表现的完美是大家听西盖斯演奏的共识。

西盖斯先生曾在汉诺威音乐学院学习,毕业后先后加盟布朗兹维克国家剧院乐团和科隆广播交响乐乐团担任定音鼓首席。从1983年开始,他出任柏林爱乐乐团的定音鼓首席,目前他还担任柏林汉斯·艾斯勒(Hanns Eisler)音乐学院的教授。

我是在半年前结识西盖斯先生的。初次见到他是在今年四月柏林举办的打击乐艺术节期间,那时他是大师班讲课的专家,我随中国打击乐代表团一行30人在柏林汉斯·艾斯勒音乐学院听了他讲授的几节大师课。

西盖斯的大师课与其说是他给学员上课,倒不如说是他在表演交响曲中的困难片段。开始上课时他还请学员上台演奏,耐心地给演奏者指出不足,并给大家做示范演奏。后来坐在下面的人发现,先让学员演奏,再听西盖斯讲,然后再由他本人演奏,这样实际听西盖斯的演奏时间很短。不如大家提问,始终让他一段接一段地示范,这样大家可以欣赏更多的乐曲,而且在没有乐队其它声部的情况下,可以更清晰地听定音鼓是如何演奏的。于是大家就一个接一个地开始向西盖斯提问,如: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理查·施特劳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普罗科菲耶夫《罗米欧与朱丽叶》等等。西盖斯一下子就猜透了大家的心思,愉快地拉开架势,逐一为大家演奏所提问的乐曲片段。通过这样的大师课,大家用“考”乐队的方式,“考察了当今最伟大的定音鼓演奏大师”。

在大师课上,大家发现背谱演奏是西盖斯的强项。其实说是背,不如说是音乐已深深刻在了他的心里。他示范的几十首交响曲片段都是背谱演奏的,而且他都是一边打定音鼓,一边解释着唱。所谓解释着唱就是西盖斯不但唱出他所打的这段音乐的旋律,而且还解释出演奏这段旋律的乐器,使在场听课的人都为之震惊。这说明他不仅是在打出自己的分谱,而且是将整个乐队都装在了自己的脑子里,真的是打鼓当指挥。

西盖斯的才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他的体力也给我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因为在柏林打击乐艺术节期间,所有日程都是安排得非常满,每天上午9:00到12:00安排两节大师课,下午1:00到5:00安排两节,课程中间只有15分钟的休息。由于从世界各地来学习的人都很崇拜大师,因此在中午和下午下课后半小时内,讲课的专家都常常因为要和学生合影留念而无法去休息。4月8日,雷纳·西盖斯为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讲了一天的课,直到下午6:00才离开柏林汉斯·艾斯勒音乐学院,而7:00我们又在柏林爱乐大厅相见了,因为当晚西盖斯要参加指挥大师加第纳执棒柏林爱乐乐团在这里举办的音乐季音乐会。

来到柏林,大家都非常兴奋,总是要抓紧一切时间与机会欣赏音乐和观看音乐会。当晚10:30,在柏林爱乐大厅的音乐会结束后,我们又来到了柏林爱乐的小演奏厅,欣赏在这里举办的打击乐室内音乐会。出人意料的是西盖斯又出现在重奏音乐会上,而且音乐会一直持续到了深夜12:00,第二天他还照常到音乐学院去讲大师课。

目睹了这样的一天,人们才真正体会了西盖斯在大师课上与我国打击乐同行的一段对话。

问:您平时常练习哪些基本节奏?

接下来他打了几种人们都知道的节奏,大家都相对而笑(这笑仿佛是在暗示这些节奏其实所有的打击乐同行都练过)。

又问:那么您上台之前通常练习些什么当准备活动?

回答是:那时只要有杯咖啡就够了。

那么您怎么活动呢?

通常是第一乐章演完我就活动开了。

大家都笑了,这是多么幽默的话语。是呀,从清晨到夜晚,西盖斯每天都生活在音乐中,连自身都是音乐的一部分,当然对自己就会有极大的自信。

音乐大师不只是钢琴、小提琴、大提琴等乐器所独有的,能用自己手中的乐器打动人、感染人、吸引人并能使人痴迷的演奏家都应该称为音乐大师。

----------------------------------------------------------------------

另外在柏林爱乐乐团的官方网站上我找到了这样的介绍。

Rainer Seegers 

Born 1952 in 

Rainer Seegers comes from a family of musicians. His grandfather, for many years principal trumpet of the Leipzig Gewandhaus Orchestra, gave his the necessary musical arsenal for his later career as an orchestral player. After settling with his family in Hanover, Rainer Seegers entered the city’s Musikhochschule to begin his training as a percussionist and timpanist with Albert Schober, and from 1973 to 1977 he studied school music with percussion as his chief subject. Already active as a substitute in the orchestra of the Hanover Staatsoper from the age of 13, he took up his first permanent engagement as principal timpanist at the Braunschweig Staatstheater. In 1979 he moved to the same position with the Cologne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and from 1977 to 1982 he was also a member of the Bayreuth Festival Orchestra. In 1984 Seegers joined the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 first as a regular deputy, then, from 1986, in a permanent position as successor to the orchestra’s principal timpanist Werner Thärichen. His orchestral activities – including chamber music – are complemented by teaching engagements and master classes. Until 1983 on the staff of the Hanover Musikhochschule, he now teaches in the Berliner Philharmoniker’s Orchestra Academy and as a visiting professor at Berlin’s Hanns Eisler Hochschule der Musik. His free time is devoted to entomology. He has collected 100,000 day-flying and night-flying butterflies and written about a number of them. His reference to their acute endangerment has led to two areas in Germany being placed under wildlife protection.

从文中可以得知:

雷纳·西盖斯大师在1984年加入了柏林爱乐乐团。之后就成为了首席定音鼓。一直到现在。

而阿巴多正是1989年才接替卡拉扬成为乐团首席指挥。一直到2002年退休。

期间正是雷纳·西盖斯担当了定音鼓的演奏。

所以无论从你的描述,还是从时期上来看,应该是他。

回答2:

是不是他?定音鼓演奏大师—— 雷纳·西盖斯(Prof.Rainer Seegers)教授

人们常把定音鼓演奏家比喻为乐队中的副指挥,这其中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能在乐队里与指挥相对站立而视,并舞动双臂挥洒激情,创造出极大声势的,唯有定音鼓演奏员。

在交响乐团中担当定音鼓首席的确需要一股豪气,尤其是在柏林爱乐乐团这样一支被世人看作是独一无二的著名交响乐团中。而能连续二十年稳坐该团定音鼓首席,那该是多么令人羡慕的经历啊。参加世界各地每一次重大的音乐盛事、登上世界所有著名音乐殿堂的舞台、演绎从古至今众名家的管弦乐曲、与一切一流指挥对视伫立,这是所有乐队演奏家都无法比拟的,而雷纳·西盖斯——这位伟大的定音鼓演奏家做到了。从卡拉扬到阿巴多,再到西蒙·拉特尔,柏林爱乐乐团经历了三位巨人的时代,而他们面对的都是雷纳·西盖斯——一位双手擎住鼓槌,把握乐队力度、节奏与和声基础的著名定音鼓演奏家。

翻看近年来出版的音乐影碟,人们会很容易地结识雷纳·西盖斯,许多柏林爱乐乐团的录音和演出都有他的风采。观看他的演奏不仅能满足人们对音乐欣赏的需求,而且也能得到视觉上的满足,因为自信与潇洒永远都伴随着他。

2002年9月8日的夜晚,雷纳·西盖斯的身影出现在“北京打击乐之夜”的舞台上,他当晚演奏的两首乐曲(巴托克的《双钢琴和打击乐奏鸣曲》和威廉姆斯为定音鼓独奏创作的《艺术家奏鸣曲》)从形式到内容都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雷纳·西盖斯与匈牙利女钢琴家谢尔文斯基(Valeria Scervansky)、英国钢琴家卡瓦耶(Ronald Cavaye)和我国中央音乐学院青年打击乐教师刘刚共同演绎的巴托克最鼎盛时期的作品(它与《为弦乐器、打击乐器和钢片琴写的音乐》并称双璧)使这场音乐会从一开始就极大限度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巴托克于1937年创作的室内乐作品《双钢琴和打击乐奏鸣曲》,是一部开历史先河的作品,因为在此之前很难找到在一部作品中出现九种打击乐器的室内乐作品。此外,在这部乐曲中,巴托克也给钢琴注入了打击乐的倾向,并把打击乐器自然而然地写成了占比重较大的乐器。有人认为这部作品是纯音乐性作品中活用打击乐的极限之作。

乐曲从雷纳·西盖斯精准细致而低沉的滚奏开始,仿佛一下子就赋予了现场一种强烈的紧张气氛,令每一位在场的听者都要调整自己的呼吸,以适应乐曲的乐思。当乐曲逐渐展开,铙钹进入后静寂才被打破,随之而来的是复杂而富于变化的节奏,或轻柔或强烈的力度不时交错。由力度所产生的音色差异在西盖斯的演奏中也随处可见,定音鼓提供的和声低音总是准确无误,使担当旋律演奏的木琴、钢琴能自由流畅地演奏,而小鼓和大鼓的敲打则强调出乐曲渐进高潮。雷纳·西盖斯与刘刚驾御着九种不同的打击乐器,并加以钢琴酣畅地演奏,演示出打击乐音色与色彩的斑斓。

巴托克音乐中那与生俱来的民族音乐特性以及乐曲自身具备的强烈的节奏感,在西盖斯的演奏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就连渐强渐弱这样简单的演奏法,在西盖斯的处理中也似乎变成了一种具有魔幻的东西,人们会随之或激昂或压抑。听众情绪上的波动与起伏正是音乐家表现音乐所最难求的,因为音乐家希望通过自己的演奏震撼听众的心灵。西盖斯做到了,而他做到这一切并没有用很难、很高深的东西来表现,这就更让人钦佩了。简单一击,一个音色上的小变化,都仿佛带来一种新的色彩,使一个原本朴实的舞台充满五光十色的光环。这就是雷纳·西盖斯的朴实演奏观。

在接下来演奏的威廉姆斯为定音鼓独奏而创作的《艺术家奏鸣曲》中,西盖斯则是以其超人的艺术才气感染了每一位在场的乐迷。不断变化的音高与流畅的旋律都是由四只定音鼓所完成的,这是一个令人难以想象的演奏。其实,过去我也曾听过这样的演奏,二者的区别就在于过去听定音鼓独奏时或多或少都会发现在快速的调音过程中出现不谐和的音。今天人们不必担心,只要静静地去欣赏音乐就可以了,因为演奏的精确与音乐表现的完美是大家听西盖斯演奏的共识。

西盖斯先生曾在汉诺威音乐学院学习,毕业后先后加盟布朗兹维克国家剧院乐团和科隆广播交响乐乐团担任定音鼓首席。从1983年开始,他出任柏林爱乐乐团的定音鼓首席,目前他还担任柏林汉斯·艾斯勒(Hanns Eisler)音乐学院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