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某人是否为股东要依据民法 还是合同法

2025-04-16 09:46:18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法律地位
  1、股东与公司的关系上,股东作为出资者按其出资数额(股东另有约定的除外),享有所有者的分享收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

  2、股东之间关系上,股东地位一律平等,原则上同股同权、同股同利,但公司章程可做其他约定。
  注意:国有独资公司应由国务院或者地方人民政府委托本级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
  按不同的标准,公司股东可以分类如下:
  一、隐名股东和显名股东
  以出资的实际情况与登记记载是否一致,我们把公司股东分为隐名股东和显名股东。隐名股东是指虽然实际出资认缴、认购公司出资额或股份,但在公司章程、股东名册和工商登记等材料中却记载为他人的投资者,隐名股东又称为隐名投资人、实际出资人。显名股东是指正常状态下,出资情况与登记状态一致的股东。在本文中有时也指不实际出资,但接受隐名股东的委托,为隐名股东的利益,在工商部门登记为股东的受托人。
  二、个人股东和机构股东
  以股东主体身份来分,可分机构股东和个人股东。机构股东指享有股东权的法人和其他组织。机构股东包括各类公司、各类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各类非营利法人和基金等机构和组织。个人股东是指一般的自然人股东。
  三、创始股东与一般股东
  以获得股东资格时间和条件等来分,可分为创始股东与一般股东。创始股东是指为组织、设立公司、签署设立协议或者在公司章程上签字盖章,认缴出资,并对公司设立承担相应责任的人。创始股东也叫原始股东。一般股东指因出资、继承、接受赠与而取得公司出资或者股权,并因而享有股东权利、承担股东义务的人。
  四、控股股东与非控股股东
  以股东持股的数量与影响力来分,可分为控股股东与非控股股东。控股股东又分绝对控股股东与相对控股股东。控股股东,是指其出资额占有限责任资本总额50%或依其出资额所享有的表决权已足以对股东、股东大会的决议产生重大影响的股东。
  另外,公司股东还可以分为大股东和小股东,当然,这是一组相对的概念。

  股东资格
  依公司法规定,公司股东资格的取得方式主要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资格取得
  一、原始取得
  指通过向公司出资或者认购股份而取得股东资格。原始取得又可分为两种情形:
  1.设立时的原始取得。即基于公司的设立而向公司投资,从而取得股东资格。通过这种方式取得股东资格的人包括有限公司设立时的全部发起人,股份公司设立时的发起人和认股人。
  2.设立后的原始取得。即在公司成立后,增资时,通过向公司出资或者认购股份的方式而取得股东资格。
  二、继受取得
  继受取得,也称为传来取得或派生取得,即通过受让、受赠、继承、公司合并等途径而取得股东资格,取得股份的受让人、受赠人、继承人、继受人就成为公司的新股东。
  三、善意取得
  善意取得是指股份的受让人,依据公司法所规定的转让方法,善意地从无权利人处取得股票,从而获得股东资格。由于善意取得不用依赖于转让人的意志就可直接取得股权,因此它是一种特殊的原始取得方式。
  一般来讲,股东资格的善意取得需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股票本身有效;
  (2)股份具有可处分性,法律所禁止处分的股份不能构成善意取得;
  (3)须从无权利人处取得,如果转让人为正当权利人,则无需启动善意取得制度;
  (4)取得时主观上善意,无恶意或重大过失,若明知或怠于注意让与人无权利之事实而取得股票,不能取得股权;
  (5)依法律规定的股票转让方法取得股票,记名股票以背书方式取得,无记名股票交付即可。

  资格丧失
  股东资格的丧失是指股东因法定原因或法定程序而丧失股东身份。从我国《公司法》规定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公司法人资格消灭,如解散、破产、被合并;
  2.自然人股东死亡或法人股东终止;
  3.股东将其所持有的股份转让;
  4.股份被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5.股份被公司依法回购;
  6.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如赠与、纳税、被善意取得等。

回答2: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新出台的三个司法解释,希望可以帮到你,望采纳,谢谢

回答3:

股东资格确认纠纷属于民事诉讼范围,适用公司法。
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
第二十一条 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确认其股东资格的,应当以公司为被告,与案件争议股权有利害关系的人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
第二十二条 当事人之间对股权归属发生争议,一方请求人民法院确认其享有股权的,应当证明以下事实之一:
(一)已经依法向公司出资或者认缴出资,且不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
(二)已经受让或者以其他形式继受公司股权,且不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

回答4:

依据公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