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孩子容易变得自卑和孤僻
对孩子来说,希望自己能够获得鲜花、掌声和家长的鼓励和支持,同时孩子希望自己所有的愿望家长都能够满足,但由于每个家庭的经济条件存在差异,一些家长无法满足孩子无穷无尽的愿望,所以家长为了减少孩子的一些“过分”的愿望,采用哭穷的方式,因为这是一个拒绝孩子需求很好的办法,但是殊不知这样的方法在无形之中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因为家庭条件的原因,孩子能够意识到自己家庭和别人家庭之间的巨大差别,从而感到自己和其他家庭条件较好的朋友间的距离感而感到自卑,也不愿意和他们交往,久而久之,朋友变得越来越少,性格也会变得越来越孤僻。
因为家庭条件的不同,孩子的成长环境也不尽相同,对于家长来说最好的教育方式是尽力而为,家长可以这样教育孩子:人的一生喜欢的东西真的太多,但是不是所有喜欢的东西都要买下来,有些东西是需要通过一定的努力才可以获得,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东西才是最珍贵的。
二、影响孩子的幸福指数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个是很多家长都明白的道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孩子养成铺张浪费的习惯,一部分家长就会采用哭穷的方式,并且经常在孩子的耳边说,“不是必需品不买、家庭条件不好买不起”,家长这样的表达方式,会让孩子在心里每当要花钱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罪恶感,很容易造成孩子幸福指数的下降。
勤俭节约是中华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一个孩子从小就应该养成的习惯,但是这种习惯是降低生活质量为代价,很容易降低孩子的幸福指数,所以家长的适当满足孩子的部分需求,是提升孩子的幸福感的好办法。
三、孩子容易形成错误的价值观
当孩子看到很喜欢的东西时,很希望家长能够买下,家长采用哭穷的方式拒绝孩子的要求后,孩子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但这会在孩子的心中误以为是因为没钱才买不到,他们会把钱看的非常重,这样的行为会在孩子的心中会萌生一种错误的金钱观和价值观,在孩子未来的生活中,很容易受到金钱的诱惑,也很容易形成爱慕虚荣的性格。
孩子金钱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家长的教育息息相关,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哭穷是不可取的教育方式,家长要正确的引导孩子,让孩子形成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和金钱观,这对孩子的成长才是最好的。
长大了要么变成很节俭的人,要么就解放天性,各种买买买,来满足自己购物欲望。
当今社会,攀比之风盛行,有些家长为了不给孩子买东西,就说家里穷,经常听到父母哭穷的孩子长大会变得1、会变得自卑,因为当他想买东西的时候,家长想减少支出会说家里穷,这就让孩子认识到自己和别人家的差距,会与经济条件好的朋友产生距离感,变得自卑。2、会让孩子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因为他认识到是因为没钱才买不到东西,所以他会把钱看得特别重。3、会产生报复性消费心理,他小时候得不到某种东西,长大后有钱了,可能就会疯狂地购买某种东西来使自己获得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