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动物本身 动物品种、品系、生理状况、年龄、健康、营养和生产目等均会影响动物对各种维生素的需要量。
(2)限制饲养 青绿多汁的牧草,是维生素良好来源。集约化饲养使得猪与禽不能接近草地,所以对维生素的补加更加敏感。
(3)应激、疾病或不良环境 集约化生产方式下动物饲养密度较大,会增加应激或亚临床疾病。在应激和疾病条件下,对某些维生素的需要量增加。如严重感染寄生虫的动物常发生维生素A缺乏。在某些应激条件下(如热应激)添加维生素C,可减轻应激造成的生产性能下降。
(4)维生素颉颃物 维生素颉颃物会干扰维生素的活性。硫胺素酶、抗生物素蛋白、双香豆素等就是这种颉颃物。在调整维生素供给量时,要考虑饲料中这些物质的影响。
(5)抗菌药的使用 一些抗菌药会改变肠道微生物区系和抑制某些维生素的合成,使动物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增加。
(6)日粮中其他营养水平 采食低脂日粮时,会使与碳水化合物代谢有关的硫胺素和生物素的需要量提高。如果脂肪消化受阻,脂溶性维生素就不能吸收。维生素与其他营养素之间的互作也会影响维生素的需要量,如维生素E与硒、维生素D与钙和磷、胆碱与蛋氨酸、烟酸与色氨酸之间的关系分别会影响这些维生素的需要量。
(7)体内维生素贮存量和体内合成量 体内维生素贮存量和合成维生素的能力均影响动物体对外源添加维生素的需要量。
1、总的需要量与机体内能够合成的量的关系
2、不同营养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如色氨酸对烟酸的转化补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