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的发展与气候变迁的关系

2025-04-19 14:44:15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唐朝历史与气候变化关系:
1、从公元6世纪中叶到公元8世纪初,即隋朝(581~618)到盛唐时期(618~755),是中国历史时代气候变化的第四温暖期。这一时期气候相对于魏晋南北朝时代明显转暖,极端天气现象减少,气候相对湿润,水热组合条件好转,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依靠有利的气候条件,唐朝前期经济迅速发展,人口迅速增长,粮食屡获丰收,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天盛世”等繁荣景象。此外,这一时期气候转暖有利于农耕民族(汉族)发展,不利于游牧民族(北方蒙古高原突厥、回纥、铁勒、契丹等游牧民族)发展,导致农耕区与畜牧区分界线北移,唐朝对北方游牧民族取得战略优势,屡战屡胜,疆域迅速扩张,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大帝国。
2、从公元8世纪中叶到公元10世纪中叶,即中晚唐时期(755~907)五代十国时期(894~979),是中国历史时代第四寒冷期。这一时期气候明显转冷,极端天气现象频繁发生,气候干燥,自然灾害频发,对农业生产十分不利。气候变化导致了三大后果:一是这一时期北方农业生产衰退,自然灾害的频发加剧了社会动荡,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战乱频发、国家分裂,北方遭受惨重破坏,人口锐减,唐朝中央政府在“安史之乱”(755~763)后逐渐失去对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控制,逐渐走向衰落、灭亡;二是北方气候寒冷,不利于农业生产,大量人口因此被迫南迁到水热条件相对较好的江南、巴蜀、京湖(今湖南、湖北)和岭南地区(今广东、广西和海南岛),一方面导致北方经济衰退,另一方面促进南方开发,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使南方经济在唐后期超过了北方;三是气候寒冷干燥有利于游牧民族不利于农耕民族,使吐蕃、回鹘、突厥、契丹等游牧民族迅速发展,汉族(主要是唐政权)在同他们的斗争中越来越处于劣势,导致唐朝疆域急剧萎缩并最终走向灭亡。

回答2: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由唐高祖李渊建立起来的强大王朝,它与汉朝同成为中华民族中兴的两个时代,并以其前所未有的辉煌与繁荣开创了中国的新纪元。

隋朝末年,当隋炀帝四处攘乱之际,驻守太原的唐国公李渊率大军进军关中,并于公元618年称帝建国,年号武德,建都长安,开启了李唐王朝统治中国的历史。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李渊次子李世民在大臣尉迟、敬德、段志玄、长孙无忌等人的帮助下,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诛杀了与自己对立的太子李建成,及四弟李元吉,进而迫使其父李渊退位。同年八月,秦王李世民在大多数朝臣武将的拥护下即皇帝位,改年号贞观,是为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开明的皇帝之一。

太宗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四月,太宗驾崩。第九子李治即位,年号永徽,是为唐高宗。

天授元年九月,六十七岁的武则天宣告“革唐命”,改国号为周,正式称帝,成为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